五十八岁老所长再出发
原标题:五十八岁老所长再出发
人民公安报记者 谢佳 通讯员 曹红兵
4月的浙江省仙居县城西社区,樱花如雪。树下,一位年近六旬的老民警正认真绘制社情民意地图,阳光透过枝叶洒在笔挺的警服上,显得整个人熠熠生辉。从警35年,他担任过所长、大队长,退居二线后选择重返社区一线,用数十年基层工作中积累的智慧,在街头巷尾书写为民篇章,成为了社区的“定海神针”、百姓信赖的“自家人”。
他叫胡壮志,今年58岁,是仙居县公安局安洲派出所社区民警。
“老胡所长回来啦。”2023年12月28日,当胡壮志出现在城西社区街区时,居民们又惊又喜。此时,他已转岗为城西社区的社区民警,身份变了,脚步却更勤了。
城西社区下辖5个城中村、3个居民小区,常住人口4500余人。这个曾经的城乡接合部随着城区扩展已成为核心区域,年均纠纷警情120起,其中城市拆迁、邻里纠纷、务工纠纷等引发的矛盾占80%。
面对复杂的治安形势,有着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胡壮志深知:“基层矛盾无小事,如果不及时制止,容易激化矛盾,形成‘民转刑’,甚至‘刑转命’案件。”
2024年春节前,一户人家聚会,因琐事从口角之争演变成肢体冲突。胡壮志到场时,10余人面红耳赤地对峙着。他立即启用“三老调解法”——5分钟内召集社区老干部、老人协会会长、家族长辈组成临时调解组。经过3小时“围炉夜话”,调解组从法理到人情耐心劝导,酒醒时,闹事者红着眼眶互相道歉。
这次经历让胡壮志意识到传统治理模式的局限,他开始着手构建更智能的预警网络。在日均1万步的走访中,胡壮志梳理出城西社区治理三大“痛点”——社区干部和派出所民警困于事务性工作,面对家长里短的苗头性矛盾常常分身乏术;社区“民间智库”老党员、老娘舅、楼道长熟悉社情民意、调解经验丰富,却没有施展平台;许多苗头性矛盾常因响应滞后升级。
“要是将这些人发展为义警嵌入网格中,将发现感知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的触角延伸到家门口、第一线,社区警务工作就能提质增效。”经过深入调研,胡壮志推动安洲派出所在城西社区创新建立三级网络管理体系:62名义警化身微网格长,快速解决纠纷;社区治保会每日会商“疑难杂症”;街道干部与派出所民警联动攻坚“硬骨头”。
从家长里短到政策咨询,胡壮志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上午在田间调解果木归属纠纷,中午到新建小区宣传反诈知识,傍晚入户开展“一标三实”工作。他的社区标配“四件套”里,笔记本上记满了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执法记录仪里存储了各种调解视频,手提袋中的宣传单不时更新,一个保温杯见证着日均万步的奔走。
“老胡,尝尝我家今年新腌的杨梅干。”走在社区里,不时有居民塞来各色瓜果。曾经年均120起的纠纷警情,在胡壮志驻社区一年后下降了16.37%,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上升至97%。胡壮志以社区为责任田,用脚步丈量每寸街巷,总结出“纠纷不出网格,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智慧,在基层治理中续写警民鱼水情深。
暮色中的城西社区,樱花纷扬,胡壮志拿着“四件套”走向夜巡路,藏蓝身影渐渐融入万家灯火,如同35年来每一个寻常的夜晚。
来源:人民公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