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先进工作者赵立新——银针之间编织健康经纬
选好每个穴位,扎好每一根针,开好每一味药。36年的临床生涯中,经他诊治的20多万患者中,未出现一例责任医疗事故和一起医疗纠纷。他是患者口中的“赵一针”,是同事眼中的“定海神针”。
取穴下针、疏通经络、对症下药……在山西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赵立新娴熟的针法背后,是他融会于心的中医学的绵厚沉淀。
传承发展中医传统疗法“铺棉灸”是赵立新在灸法研究领域取得的一次重要突破。
“就像烹饪需要精准掌控火候一样,灸疗的温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赵立新团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对灸疗使用的棉片进行精细研究。通过大量实验,首次运用现代科学解释了铺棉灸的作用机理,确定了温度控制在灸法治疗中的关键作用,明确了棉片厚度与温度及燃烧时间的关系,让传统灸法温度可控。
结合临床实践,赵立新不断改进药棉片,将灸法与药物的制碳结合在一起,提高了铺棉灸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范围,这项古老的医术既保留了传统精髓,又具备了现代科学的精确性。
“这一突破,一方面解决了临床医生操作盲目性,另一方面明确了作用机理,为临床的推广使用和提高疗效奠定了基础。”赵立新的同事这样评价。
在成功探索“铺棉灸”的奥秘后,赵立新又迎来了新的挑战。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另一种传统灸法——麦粒灸。
“麦粒灸的温度控制全凭经验,稍有不慎就会烫伤皮肤,不少患者望而却步。”经过反复试验,赵立新研制出一款“会思考”的“麦粒灸治疗仪”,这台仪器能精准控制温度和接触时间,既保留了传统灸法的精髓,又解决了烫伤的困扰。
同时,赵立新从温度和触肤时间两个角度,为传统灸法制定了科学的“剂量标准”,原本“只可意会”的灸疗技术变得清晰可控,让“麦粒灸”这项传统医术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有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赵立新始终把它作为自己的行医准则,以仁心仁术为患者服务。
从医36载,赵立新一直用同情心、同理心和爱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将每一位患者视若亲人,从检查到治疗,为患者做最优规划。患者纷纷称赞他医术高,医风好。
除日常临床一线、医院管理工作外,赵立新积极投入中医药文化“传、帮、带”工作中。从一方一药、一针一剂开始,既注重理法方药的讲解,又注重临床思维与实践的传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传授给年轻医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针灸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生命哲学。”在赵立新看来,每一次施针都是与患者生命的对话,每一根银针都承载着医者对生命的敬畏。正是这份执着与热忱,让他在针灸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稿件由山西日报 记者杨文俊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