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普陀援滇之路:在昭通市巧家重症医学科播撒希望之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9 14:37:00    

“当我带着上海市利群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行囊踏上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的红土地时,心里只有一个朴素信念——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生还的机会。”上海市利群医院援滇医生王艳华回忆起2024年7月开启的援滇之旅,眼中满是坚定与感慨。

生死时速:读懂自己生命的渴望

巧家县人民医院是巧家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急诊患者多为经基层或民营医院初诊初治后转诊而来的危急重症患者。谈及初到巧家的“实战课”,王艳华记忆犹新。

2024年8月,一位40岁二胎孕产妇由民营医院被紧急转入巧家县人民医院。“产后大出血,血压仅70/40mmHg,意识模糊。”王艳华带领巧家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和妇产科、输血科组成抢救团队,立即评估病情,开展抢救。在巧家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妇产科、输血科的协作下,产妇历经4小时手术、输血、抢救后转危为安。“术后,她丈夫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县医院能救命’。

感受手中的余温,王艳华深知,自己的工作不仅是救治患者,更是给予当地群众安心与希望。此后,他带领团队优化“产后出血危急重症产妇三级响应机制”,将关键步骤绘制成图张贴在抢救室,只为让每个巧家产妇都能在家门口闯过生死关。

中西融合:探索重症医学新路径

今年1月,一位82岁老人因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并发重症胰腺炎,术后西医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王艳华想到上海利群医院中医科的“清胰汤”,在与中医科远程会诊后,为老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鼻饲清胰汤、皮硝外敷,配合生长抑素。3天后,老人腹痛缓解,血淀粉酶下降;1周后,CT显示渗出吸收。”王艳华介绍道。老人康复后热情邀请他去家里品尝山里特产,并感慨中药虽苦,但效果显著。

这次成功案例让王艳华重新思考重症医学的边界,“传统医学不是补充,而是宝藏。”如今,巧家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联合中医科,将“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纳入常规方案,还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学习日”项目。在带教时王艳华常常叮嘱:“学技术要‘手硬’,学仁心要‘心软’,这样巧家的老人们就不用为治病选择发愁了。”

重症康复的“防线”:从“救命”到“守命”

今年5月,30岁高空坠落导致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的建筑工人李某,从ICU转入医院康复科时还存在一个棘手的问题,他呼吸微弱,痰液黏稠,排痰困难。王艳华深知这类患者的“隐形杀手”是坠积性肺炎——长期卧床、咳嗽无力,痰液堆积会引发感染,甚至呼吸衰竭。

于是他带领重症医学科、康复科团队,为该患者定制了“三步康复计划”:白天每2小时翻身+振动排痰仪辅助,晚上使用间歇式正压通气;同时教家属“叩背手法”,康复科做呼吸肌训练。2周后,患者的痰量减少了60%,体温始终正常。1个月后,患者已能自己咳出痰了。他的妻子追着我们说:“你们教我的手法,我记在手机备忘录里了,以后在家也能给他拍。”

重症医学的“战场”不仅在抢救室,更在康复期。他积极组织开展“重症康复”培训,重点提升重症医学科、康复科团队为重症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能力,如呼吸功能训练、并发症预防、心理治疗等。“我们不仅要让患者活着,还要让患者有质量地活着。”王艳华表示。

心理救治:重塑生命的希望

去年10月,一位因车祸截肢的患者转入ICU,患者的低落情绪成为ICU医护新的挑战。“他觉得没了腿,活着没意义。”王艳华回忆道,于是,他自己通过分享其他患者的励志故事鼓励他,并联系康复科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最终,患者重新燃起对未来的希望,积极配合治疗,出院时,患者家属让孩子感谢“王伯伯”,并教导孩子“要努力学习,做一个能帮人的人”。

王艳华深感重症医生不仅要拯救器官,更要拯救患者的希望。如今,“创伤患者心理评估”已纳入重症康复流程,当地年轻医生也在带教下,成长为科室的骨干力量。

“援滇这段时间,我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了基层医疗的真实模样,也像拿到钥匙一样打开了对重症医学更深刻的认知。”王艳华总结道,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上海经验”种进巧家的“土壤”,培育出一支“带不走的重症团队”,让巧家的群众真正实现“病有良医”,让当地的医护“技有所长”,为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原标题:《普陀援滇之路:在昭通市巧家重症医学科播撒希望之光》

栏目编辑:顾莹颖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