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英姿飒爽背后是使命担当,走近长春特警的“双面青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11:36:00    

街面执勤时被市民“围观”点赞,训练场上每双手掌都布满老茧。长春特警的“双面形象”里,藏着一代年轻人的青春选择。

在刚刚过去的7月、8月,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焕新开街后,举行的一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往打卡。在街头,一群身着黑色特警制服、佩戴特种装备的执勤民警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挺拔的身姿、坚毅的眼神、整齐划一的巡逻步伐,引得过往市民频频驻足。

“太帅了!”“这就是安全感啊!”围观群众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发在朋友圈的图片瞬间收获无数点赞。人群中不时传出孩子们的欢呼,有小朋友模仿着特警的敬礼姿势,被父亲高高举起坐在肩头。

这场意外的“圈粉”,让特警的“帅气形象”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外在的“帅”是纪律与气质的外化,内在的“刚”则是他们“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担当,是危难时刻“向险而行”的勇气决心。近日,长春晚报融媒体记者走进长春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揭开这群“城市守护者”的真实面纱。

“特别能战斗”的公安尖兵

在长春公安队伍的序列里,长春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是当之无愧的“特殊力量”。这支成立于2005年12月的队伍是公安部指导建设的全国39支重点城市公安特警队之一,其中的突击大队更是吉林省公安厅命名的“飓风突击队”,肩负着反恐处突、抢险救援、安保维稳等急难险重任务。

翻开支队的荣誉册,每一页都写满荣光:建队以来,累计斩获国家级荣誉8个,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14次,涌现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1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2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2人,38人次获个人一等功、150人次获个人二等功。这份成绩单,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最好佐证。

青春里淬火成钢的蜕变

“为什么当特警?”这个问题,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彭智强受军人家庭熏陶,从小有警察梦;张昊天因亲戚是警察,立志“匡扶正义”;殷东怀揣报国志,从军营到警营矢志不渝;马文说“靶心是使命的方向”;沈博文想“和战友一起守护平安”;崔佳维希望“用科技为安全助力”。这些选择,无关冲动,而是青春里最坚定的理想主义。他们向往正义,渴望保护身边人,把“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刻进了青春的底色。

从校园里的轻松时光到训练场上的汗水与伤痛,是他们必经的成长阵痛。彭智强记得,第一次高强度训练后,他连抬手吃饭都费劲,但第二天仍准时出现在训练场;张昊天说,刚入队时跑5公里就气喘吁吁,现在20公里越野已是常态;沈博文克服“怕狗阴影”,用耐心赢得警犬“摩卡”的信任;殷东、马文在狙击训练中,肩膀被枪托磨出血泡,结痂后又磨破,最终练出“稳如磐石”的臂力。“没有天生的特警,只有后天的坚持。”彭智强的话,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怕吗?”面对这个问题,他们从不回避。张昊天说:“第一次面对险情时手心冒汗!”殷东坦言:“洪水里驾冲锋舟时,也怕水下的暗礁。”马文说:“穿这身警服,就必须冲在前!”他们不是无所畏惧的英雄,而是“使命优先”是他们的本能反应,只因警服在身,责任在肩。

在他们眼中,“特警精神”从不是轰轰烈烈的英雄主义,而是平凡岗位的坚守。是崔佳维操控无人机时的专注,是彭智强加练时的汗水,是张昊天战术动作里的细腻,是殷东强忍悲痛时的坚韧,是马文瞄准靶心时的执着,是沈博文陪伴“摩卡”时的耐心。“特警精神,是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是日常训练不打折扣,是对人民的责任刻在心里。”彭智强的话,道出了年轻一代对“担当”的理解。

在光环背后的生命温度

训练场上的他们,是“铁血卫士”。训练场外的他们,是爱打球、爱聊天的年轻人。张昊天休息时会和女朋友一起去听演唱会;彭智强一有空就陪8岁的女儿逛书店、打球;沈博文会给“摩卡”拍“萌照”存手机里;马文会一个人静静地看书、看电影。队员们在一起会互相调侃,像一群阳光的大男孩。这些反差,让特警的形象更鲜活、更贴近民心。“其实脱了警服,我们也是普通人。”彭智强说。

新民大街开街时,市民的掌声、小朋友的敬礼、主动求合影的热情,成了他们心里的“暖光”。群众的认可,就是他们坚守的意义。

长春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的“90后”,他们曾是校园里的美术生,曾怕狗、曾在训练后痛哭……但如今,他们是狙击手、突击队员、警犬训导员,是危难时刻最可靠的“藏蓝防线”。晨光里的市井,深夜里的灯火,我们习以为常的平淡日常,触手可及的岁月静好,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而是他们用青春与热血的默默守护。

当我们再次在街头与那抹藏蓝擦肩而过,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令人安心的挺拔身影,更是无数个日夜默默守护的缩影。每一份从容的背后,都是将责任融入血脉的炽热青春。

不同战场的“90后”“守护者”

在这支队伍中,“90后”特警已经成为中坚力量。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用同样的忠诚书写着青春故事。

彭智强:建筑生的“笨鸟先飞”路

1991年出生的彭智强,是突击大队的“老大哥”。从警11年,这位昔日的建筑专业毕业生,用“笨鸟先飞”改写了与特警的距离。“刚入队时,战友多是军转或警校出身,我体能、技能都差一大截。”彭智强笑着回忆,那时候下班铃响后,训练场总有他加练的身影:别人跑10公里,他再多跑5公里。三个月、半年、一年……日复一日的坚持,让他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如今已是突击大队的中队长。“特警纪律严明,苦和累都是锻造‘特警魂’的火。”他说。

张昊天:美术生的铁血蜕变

初见张昊天,很难将这个眼神清澈、说话腼腆的年轻人与“突击队员”联系起来。大学学美术的他,4年半前通过社会招录圆了警察梦。“没经过警校训练,体能是最大短板。”张昊天坦言,为了缩小差距,他对自己“近乎苛刻”:队友做100个引体向上,他再补100个。有次在电梯里,同事轻轻戳他胳膊,他疼得皱眉。原来前一天刚多练了100个引体向上,肌肉还在酸痛。但训练场上的他,完全是另一副模样:战术动作凌厉精准,反应速度快如闪电,美术生的细腻,成了他打磨战术细节的“优势”。

殷东:军徽警徽下的忠诚坚守

殷东的手掌,藏着他从军营到警营的故事。粗糙的掌心布满老茧,右手食指一道深痕格外醒目。2011年,他怀揣报国志加入武警特战大队,狙击枪成了“最亲密的战友”;2019年,褪下橄榄绿换上警察蓝,他把狙击手“稳准狠”的要诀融入警务实战,创造“三快”训练法,两次斩获“魔鬼周”狙击第一。2024年盛夏,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备战全国大赛时,正赶上妻子生病住院,身边亟需人照顾。父亲按着他颤抖的肩说:“家里有我们。”妻子虚弱颔首,他含泪奔赴赛场。对妻子的担忧让他这一路都寝食难安,但枪响的瞬间,军人与警察的使命压过一切,他屏息凝神,弹无虚发,最终获全国第十、辽、吉、黑、内蒙古四省区第一,创吉林特警十年最佳。“枪有生命,它记得为谁而战。”殷东轻抚枪身,眼底是从未动摇的坚定。

马文:靶心不变的狙击尖兵

远在外地集训的马文,通过电话传递着他的热血。29岁的他,2017年至2022年在武警部队服役,2023年加入长春特警,从“部队尖刀”到“特警神枪手”,靶心从未改变。“每天趴卧据枪6小时,集训时清晨5点就到训练场,10小时高强度训练,只为分毫必争的精度。”2025年初,他代表吉林公安省厅出征全国挑战赛,勇夺男子组狙击亚军,刷新长春特警全国赛事最佳战绩。“身份变了,岗位换了,但守护的初心没变。”电话那头,马文的声音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

崔佳维:蓝天“鹰眼”守护低空平安

作为警务航空队的一员,“90后”崔佳维的“战场”在百米高空。2022年队伍组建之初,他便投身其中,见证了警用无人机从“新鲜事物”到“实战利器”的转变。“低空警务有八大应用场景,小到交通疏导,大到抢险救援,无人机都能派上用场。” 崔佳维说,遇到危急险情时,无人机率先飞入有毒有害区域,第一时间传回现场画面,为救援指挥争取宝贵时间;日常巡逻中,它能覆盖警车、警犬难以抵达的角落,让安全防控“无死角”。如今,他和队友们操控的“鹰眼”,已成为长春低空安全的“移动哨兵”。

沈博文:与警犬“摩卡”共铸防线

“95后”沈博文,曾是“怕狗达人”,小时候被狗撵过的阴影,让他初到警犬中队时格外紧张。但他知道,警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于是硬着头皮靠近伙伴“摩卡”。起初“摩卡”考试“掉链子”,他急得睡不着,后来才发现是默契不够。于是训练之余陪它玩耍、聊天,偷偷给它开小灶。如今,一人一狗配合默契,每天2小时的服从性、扑咬训练从不间断。阳光下,沈博文带着“摩卡”完成战术动作,腼腆的大男孩褪去青涩,只剩“人民卫士”的挺拔。

来源:长春晚报融媒体记者 侯丹/文 王广露 于家浩/摄

编辑:孙懿辞

初审:梁爽

复审:曹光宇

终审: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