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喝咖啡、电影院涮火锅……大家为啥愿意为“混搭”买单?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2024年度全国消费新场景典型案例,91个案例勾勒出当下融合热潮下的消费鲜活图景——

青岛啤酒博物馆入选2024年度全国消费新场景典型案例
有业态跨界的创新,像老工厂变文旅打卡地;有空间功能的重构,比如传统商场变身“桃花源”;还有技术打通的虚实联动,如一张演唱会票根能换景区门票……
这些打破常规的组合,为何成了消费市场的新宠?这场跨界融合,又在悄悄改变着什么?
万物皆可“融”
消费场景融合正打破行业与空间的固有边界,催生出千姿百态的创新形态。

青岛的农贸市场开出精致咖啡馆 图源:小红书
业态跨界,掀起“混搭革命”。当各行业打破壁垒,以跨界联动的姿态碰撞融合,便催生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场景。
如工业与文旅牵手。青岛啤酒博物馆里,游客沿百年生产线看麦芽变美酒,转身便可在复古酒吧畅饮原浆,夜游还能体验《金色奇妙夜》狂欢,工业遗迹成了热门打卡地。
餐饮与文化组团。河北唐山宴将评剧、皮影等非遗搬进美食城,150种特色小吃化身“文化使者”,成了一座“能吃的博物馆”;杭州某影院将火锅引入放映厅,让“边看大片边享美食”成真。

青岛啤酒博物馆《金色奇妙夜》夜游开启狂欢之旅
空间跨界,上演“场景折叠”。越来越多的传统场所挣脱单一功能局限,让同一空间承载多样需求。
农贸市场不只是烟火集散地。青岛团岛农贸市场,蔬菜摊旁藏着咖啡馆,市井气与文艺范碰撞出别样风情。
疗养院打破刻板印象。青岛一处院区改造后,既保留医疗康养项目,又开起美食夜校、文创店,老人可旅居,年轻人能打卡,成了社区共享圈。
商场跳出“购物+餐饮”的固定模式。长春“这有山”将山路、茶社、影院等场景有机嵌套,让消费者在闹市区邂逅“桃花源”;上海商圈引入训练营、体育赛事,把购物空间变成竞技社交场。

青岛“美食夜校”大门口 邢志峰 摄
技术跨界,实现“虚实共生”。数字技术的赋能,让消费场景突破物理限制,线上线下交融更显热闹。
鸣沙山月牙泉“落日合唱派对”,借生成式AI与多模态互动,让周深与万名游客线下现场演唱,数十万网友线上同步参与,形成云端与现场共融的闭环,曝光量超12亿次。
新零售中,数字系统串联全链路:线上下单生鲜,半小时门店可取;门店客流、偏好经算法优化线上推荐,让“下单—履约—体验反哺”无缝衔接,虚实界限消弭。
“融”出了什么
消费场景的融合,不只是形式创新,更在消费活力、产业形态与城市魅力三个维度催生变革,释放出多重价值。

游客在西安大唐不夜城观看互动节目“盛唐密盒” 图源:新华社
从“功能叠加”到“体验增值”,消费活力持续释放。
消费场景经多元融合,便突破了单一交易的局限,成为激发潜在消费的引擎。
西安大唐不夜城将盛唐文化与餐饮、演艺等场景绑定,2024年接待游客7475万人次,形成沉浸式体验集聚区,带动周边消费。
青岛奥帆海洋文化旅游区整合山、海、城、湾资源,串起游船、演艺、科普、商业等场景,旺季日均客流超3万人次,“海上看青岛”航线预计今年接待量超400万人次。
当全家出游、朋友相聚时,一处场景就能满足尝美味、享文化、玩新潮的多元体验,消费热情自然越燃越旺。
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生”,产业能级实现跃升。
融合推动资源重组与链条延伸,既为商家带来客流,更促进业态升级。
景德镇陶溪川以老瓷厂为纽带,融合创作、电商与文旅等场景,吸引9400多户商家入驻,2024年带动陶瓷产值939亿元,更推动陶瓷跨界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实现从传统制造到高端制造、文创产业的蜕变。
深圳华强北以“电子+文旅+创客空间”重构场景,商户借资源集聚共享打破壁垒,转向高附加值业态,如今集聚11万余家主体,日均人流量100万人次,从电子街跃升为全球电子贸易与创新创业中心。

曾经的国棉五厂老厂区已变身时尚文旅基地纺织谷
从“商业空间”到“文化地标”,城市魅力持久馥郁。
许多融合场景注入在地文化基因,进阶为城市符号。成都宽窄巷子让川西民居与非遗技艺、特色美食共生,年均客流超3000万人次,游客在此读懂成都的市井温情,触摸城市的烟火灵魂。
青岛的工业遗存在文旅融合中成为鲜活城市标识:青啤博物馆以沉浸式剧游活化百年酿造史,纺织谷将老车间打造成时尚发布与文创聚合地……这些承载中国工业记忆的空间,成为触摸城市根脉的窗口,彰显着青岛的工业底色与活力气息。
还能怎么“融”
作为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抓手,消费场景融合正从单点创新走向系统变革。国家层面先后出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等政策举措,以顶层设计为“融合”注入新动能。
要让这场融合真正融出新境界,关键是要从“简单叠加”迈向“深度共振”。

赛事拉动商圈经济 图源:澎湃新闻
找准“搭子”,让跨界起化学反应。
消费场景融合不能生拉硬拽,得找到需求的内在契合点,实现巧妙搭配。其实,不同场景看似割裂,实则藏着共性,比如消费者行为往往具有延续性。
今年兴起的票根经济正是抓住这一点:为展览、演出奔赴而来的人,大概率有就餐、住宿、游览等需求。把门票变成“消费通行证”,用同主题优惠串联商圈、景区,流量自然流向更多场景,这种精准配对,正是跨界产生1+1>2效应的关键。
创新融合时不妨梳理消费链条,挖场景衔接节点,再以优惠联动、场景互嵌形成合力。
聚焦“体验”,让场景长出记忆点。
消费场景的持续引力,需靠记忆点强化。这意味着,融合不能靠简单的功能叠加或千篇一律的复刻,而要通过个性化体验形成消费记忆。
近期青岛举办的咖啡节、汉堡节,依据产品属性,借本地山海景观作“有灵魂的舞台”,让咖啡香混搭浪涛声、汉堡味裹着海风,将城市基因植入场景,创造出新鲜深刻的“文化体验”,赋予融合场景独特魅力。
可以深挖本地文化与自然资源,转化为场景独特元素,通过感官联动,提升地域辨识度,触发情感共鸣,增强消费吸引力与复购力。

青岛“浪漫经济”的消费场景受到消费者青睐 刘栋 摄
织密“联动网”,让网红变长红。
消费场景的有机融合是系统工程,要做得大、走得远,需政府、商家、平台等各方联手,让碎片化场景形成合力,打造可持续的消费生态。
青岛打造“海誓山盟 浪漫青岛”婚礼IP,多部门合力出政策,各区市积极出招,多领域商家推出主题消费与定制服务,形成全域联动生态。5月以来,带动相关订单增长20%,IP影响力初步形成。
不妨搭建跨主体协作平台,让联动更高效有序,形成可复制模式,使“一时热闹”变“长久生意”。
消费场景融合的本质是“以需求为圆心”的资源重组,这场围绕需求升级展开的创新,正持续为生产生活注入澎湃动力。
来源|青岛宣传 文字: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