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有“江南韵”的劳动课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干窑中学的学生正满心期待即将上的一节劳动课“窑砖记忆”。他们从学校出发,步行20分钟,就可到达沈家窑。作为京砖制作非遗传承基地,沈家窑拥有2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嘉兴唯一一座还在用古法烧制砖瓦的古窑墩。如今,学生在窑内挥汗烧窑、制砖,感受窑火不熄的文化传承。
在浙江嘉兴这方教育热土之上,有不少如干窑中学一样自主结合地方文化实施特色劳动教育的学校。他们盘活资源、创新形式,将劳动教育视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与“基础课”。
从课堂,到水乡
“老师,您看我做的这个盘扣,好看吗?”在上海世外教育附属嘉善县西塘小学的劳动课上,学生们在教师李能能的指导下制作精美的盘扣,在传统手工艺制作中感受劳动之美。
地处千年水乡古镇,西塘小学的劳动课程颇具江南古韵,剪纸技艺、油纸伞制作、旗袍缝制……“学校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江南韵味的劳动课程,让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劳作的过程中了解、认同家乡的美,激活劳动热情,实现劳美共育。”西塘小学党支部书记张群说道。
“我们几名同学一起设计了校电视台台标,大家集思广益,在设计中融入了校徽‘亭’等元素,没想到最后真的被选中了!”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亭桥小学的几名学生指着台标兴奋地说道。
近年来,亭桥小学借助“触手可及”的真实问题实施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劳动需求,在真实完整的劳动过程中形成劳动素养。
同时,亭桥小学积极贯彻“走出去”的教育理念,带领学生采访浙江省电力公司劳动模范李飞伟、浙江天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劳动工匠陆栋梁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劳模们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
为提炼劳模精神,亭桥小学编写了《你是一束光》劳模工匠读本,作为校本教材运用于班级课程教学。干窑中学则依托地方传统技艺,撰写了《不熄的窑火》《窑砖记忆》《埙音悠悠》等地方劳动教育校本教材,每周以走班形式开好小京砖、窑乡壶、瓦当等劳动课。
聚焦江南韵、文化味、现代化等主题,嘉善县连续13年开展劳动精品课程评比,累计开发精品课程167门,在学习中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
“我们广挖深挖‘民风淳朴、地嘉人善’的地域文化和‘善作善成’的工匠精神,将劳动教育与地方文化、产业文化相融合,切实发展学生劳动素养。”嘉善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俞娟表示。
既动手,又动脑
嘉兴市长水实验学校的向阳湖上,栖息着鸭子、黑天鹅、斑头雁等动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动物居住的小木屋,用塑料瓶造船去湖中心取鸭蛋,自主研究如何科学孵化……学校以向阳湖为出发点,延伸出一个又一个劳动项目。
“适宜的刺激,可以让劳动发生,但只有内心认同,才能实现劳动创造。”嘉兴市长水实验学校副校长华伟中表示,学校设立“向阳湖”小工匠项目,不仅鼓励学生提升劳动技能,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和品质。
劳动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浙江嘉兴地处科技创新氛围浓厚的长三角地区,这里的劳动课越来越有科技味儿。
嘉善县吴镇教育集团吴镇小学开发“水木清华”智慧劳动课程,学生参与蔬菜种植系统编程设计,在人工智能的深度体验中收获了种植成果。嘉善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学生面对浇灌时如何节约用水这一真实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设计花园滴灌装置改造传统浇灌模式。海宁市实验小学的学生在学校智慧农场的“鱼菜共生”智能养殖项目上大显身手,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水质、光照等数据监测,并根据运行数据改进方案,实现“做中学”。
“劳动教育要强化实践性、综合性,注重与学科融合,与生活链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发友表示,“这要求我们必须以创新思维重构教学体系,将新兴的劳动形式与传统劳动内容相融合,让学生在探究式项目式学习中了解现代科技推动下的劳动变革,传承优秀的劳动文化传统。”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0日 第09版
作者:本报记者 胡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