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校企联创微专业育“数字尖兵”
“3、2、1,上链接!”在深圳城市职业学院(下称“深城职”)商贸学院的抖音数字技能学习中心,商贸学院大二学生李乾政坐在绿幕前,对着直播镜头充满激情地介绍产品。这场持续到22点的直播,创下他个人实战纪录——观看峰值100人,销售额突破7000元。“播一场直播比上一周课学的还多,在实战中我们不仅要掌握各种知识,还要掌握各种操作技术与技巧。”李乾政感慨道。
这项融合了专业知识与直播技能的实战,是深城职与抖音联合设置的“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微专业日常的生动实践场景。自2022年开设以来,这个横跨8个学院、吸引300余名学生参与的微专业,以“岗课赛证”融通模式,正在重构职业教育与数字经济的连接方式。
深城职调研发现,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亟需“专业+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然而传统专业课程体系难以满足这一需求,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链接不深。
如何破解产教“两张皮”痛点,重构人才培养逻辑?深城职联合企业,融入抖音“数字营销未来星”等实践项目,以共建专业、共办竞赛、共培师资等“六共”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出更符合企业和行业需求的新时代人才。“设立微专业的初衷,是让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快速掌握新兴职业技能。”商贸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刘小军介绍,微专业采用“1+1”培养模式,安排学生以1年课余时间修读4门核心课程,完成从理论到实战的闭环。
如何让课堂内容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深城职教师化身企业需求调查员,在开课前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调研。他们将主播、中控、编导等岗位的真实工作内容,“转译”为课堂教学目标,从而打磨出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实战课程体系。微专业课堂摇身一变“实战练兵场”,学生在学校教师的带领下夯实理论,跟随企业导师在一场场真实直播中积累经验,磨炼真才实干。
“学生按照项目分组,跟随我们派驻学校的员工进行实践,在‘做中学’的过程中逐渐成长。”江西科骏实业有限公司企业代表张骏表示,经过一学年的实战学习,深城职学生很符合企业需求,“去年就有两位毕业生前来入职,在工作上有不错的表现”。
微专业不仅面向商贸学院的学生,还向校内对于网络营销与直播感兴趣的学生敞开大门。“在参与了微专业的学习之后,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受到了很大影响。除了珠宝设计,我可以从事直播相关工作,还可以通过直播自主创业。”珠宝学院学生孙绰彤说。
经过一学年微专业的学习与竞赛,学生不仅手握微专业毕业证书,还能斩获抖音“数字营销未来星”证书,更在学校助力下考取互联网营销师(三级)证书。在“多证加身”的助力下,学生们提高了核心竞争力、拓宽了就业途径。“以前学生就业,大部分限于本专业相关行业。但如今通过微专业的学习,学生的就业选择能突破传统专业边界,在网络营销与直播领域同样游刃有余。”商贸学院教师孙迪说。
此外,学生参与竞赛竞争力也明显提升。学校先后有33人次在国家、省、市级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奖,其中4名学生获“深圳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微专业还能创造社会价值,为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微专业深入河源、饶平等地,开展“乡村振兴直播实训”,2小时助销农产品20万元;在TikTok平台推广国产耳机,单条短视频播放量达80万次,助力国货出海。商贸学院2023级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学生李乾政、2020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张杰还作为助播,参与到“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上海站),以技能助力广东、深圳招贤纳士。
应用生物学院学生李傲在微专业结业后,展现出了较强的领导能力。他组建团队创建了公司,挂靠在商贸学院的直播基地,月营业额超10万元。这正是学院通过微专业着力培养的高技术人才,不但懂前端开发与后端营销,而且具备创新创造能力。
“下一期微专业会加入数字人直播、AIGC图文生成等内容。”孙迪展示的新课程大纲,体现着微专业随技术迭代快速更新的特点。这种动态调整能力,源于校企共建的“全国教师工作资源库”。深城职联动北京联合大学等9所院校,每月开展教学研讨,将新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
微专业课程通过“岗、课、赛、证相融”“政、校、行、企协同”,开展工学一体化教学,践行“融德、融技、融智、融创”的四融人才培养。这不仅是专业层面的改革,更是育人理念的系统重构。李乾政、孙绰彤、李傲等深城职学生带着复合技能走向社会,不仅为个人职业发展开辟更多可能,更在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等领域贡献力量。(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蓝琳琳 蒋颖妍 记者 刘盾)
作者:蓝琳琳 蒋颖妍 刘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