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冰品爆单到烟火升腾 夏日经济释放澎湃动能
随着全国各地进入高温模式,夏日消费市场步入爆发期。从冰镇饮品到避暑度假产品和服务,多元化消费需求带动零售、餐饮、文旅等业态加速回暖。业内人士表示,旅游火、消费旺,夏日经济正以其旺盛活力,成为观察中国消费韧性与潜力的重要窗口。叠加暑期消费热潮的持续涌动,其释放的澎湃动能,将为全年经济稳中向好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清凉经济”带火地方美食
贵州冰浆风靡全国、北京奶皮子酸奶圈粉游客、荔枝冰饮日均“秒提”3万杯……随着气温一路升高,冰品消费“全面开花”。相关数据显示,自6月以来,全国有关“消暑美食”“即时消暑”的搜索量激增,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广州成为夏日“清凉经济”热门城市。
近日,北京奶皮子酸奶成为多家餐饮老字号的线上热销单品。在紫光园奶皮子酸奶爆红网络后,多家餐饮企业也推出了相关产品,这一单品甚至成了“新北京特产”。数据显示,北京酸奶类线上团购订单量跃升全国首位,同比增长近30%。
在北上广深等地的多家餐饮企业中,贵州冰浆正成为年轻人消夏解暑的“清凉密码”。芒果冰浆、刺梨冰浆、黄瓜冰浆……不论是火锅店、中餐店,还是夜市,一杯混着不同口味、堆得高出杯口的“雪泥”,让人从视觉上就能感到清凉,也因此成了不少餐饮店的爆品。美团数据显示,自6月以来,上线贵州冰浆套餐的全国餐饮商户数量月环比激增了4倍,贵州冰浆搜索量增长9倍。
今年是荔枝大年,不仅各品种的荔枝是市场爆品,荔枝口味产品也成为新茶饮的新爆品。6月,全国已经有83万人次通过美团“秒提”下单荔枝饮品,“广东荔枝”搜索量周环比增长220%。茶百道上新的荔枝系列饮品“荔枝冰奶”“海盐荔枝冰茶”,上市一小时就卖出5万杯。
除了新品收获诸多关注,传统消夏饮品也仍旧坚挺,以酸梅汤为例,随着同仁堂、白塔寺药店等中药企业“下场”,带着方剂的酸梅汤在消暑“权威性”上登上新台阶。不少网友近期晒出自己打卡北京白塔寺药店的照片,麻绳捆着的酸梅汤牛皮纸包格外吸睛。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暑期旺季到来,冰品消费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从业企业需从优质供给、创新活力、品牌建设以及诚信经营等方面入手,积极把握发展机遇。
“文旅经济”激发消费热情
这个暑期,沉浸式旅游成为不少地方文旅市场的新招牌。
近日,第三十五届青岛国际啤酒节举办,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到青岛啤酒博物馆找寻历史故事。博物馆营销总监袁伟伟介绍,旺季时博物馆每天客流量在1.4万—1.5万人。“沉浸式体验旅游”提高了消费热情,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
美团旅行数据显示,6月份,青岛啤酒博物馆95后游客占比超60%,其中00后客群占比达37%。通过美团App预订景区门票的用户中,日均支付用户数、预订订单总额同比均增长50%以上。在景区,游客们游览时间从1—1.5小时延长到2—2.5小时。
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显示,2025年暑期国内旅游人数有望突破25亿人次。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刘敏表示,从需求层面看,暑期出游从“泛观光”向“精体验”升级,更加注重个性化、特色化、文化味、科技感。从产品供给层面看,文商旅体农融合打造新业态,科技赋能催生沉浸式旅游新场景。从目的地层面看,人们不再只是热衷于热点城市、热门景区,县域旅游迎来新一轮高峰,供需双向奔赴,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出游意愿,提升文旅市场热度。
“夜经济”升温释放更大活力
随着高温天气持续,“夜经济”也逐渐“升温”,其繁荣也延伸至文旅消费等多元领域。支付宝数据显示,6月,18时至24时消费金额占比为49.3%,同比提升6个百分点。
夜间“舌尖经济”活力足,带动夏日消费潜能加速释放。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经济专项调研显示,都市夜游者喜欢特色餐饮和潮流市集,其对旅游购物和文化体验的需求明显上升,游客到访历史文化街区和都市商圈,对本地老字号餐饮、传统艺术有需求,对创新文化和时尚艺术更有期待;乡村夜游者更偏爱本地文化活动与民俗活动。需求的多维拓展,推动着“夜经济”与文旅深度融合。
各地多措并举推动“夜经济”发展。广东启动“2025广东夜经济暨暑期消费促进活动”,围绕暑期、夜间经济两大热点,全省联动开展“精彩夜市、风味夜食、品质夜购、活力夜娱、魅力夜游、时尚夜秀”六大主题消费活动超200场;宁夏启动2025“夜宁夏 潮生活”商文旅体系列活动暨第六届夜绽生活节,以此为载体,持续打造夜间经济IP。
在业内人士看来,各地大力发展“夜经济”、推出促进暑期消费等举措,不仅丰富了夜间消费选择,更通过优化暑期休闲、亲子场景,打造互动式、体验式活动,为商家和消费者搭建了更广阔的互动平台。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表示,夜间成为夏日消暑纳凉的黄金时段,从主打休闲美食的夜间集市到别有韵味的夜游项目,再到文化味十足的夜间剧场,一系列场景被相继推出,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夜间消费需求。今后要在文化赋能、业态创新等方面继续加力,提升“夜经济”的文化附加值,丰富夜间消费场景,推动夜间消费释放更大活力。
多维赋能助燃消费升级
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趋缓的大背景下,内需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稳增长的核心支撑。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
各地也通过发放消费券、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等措施,进一步释放了消费潜力:云南宣布暑期组织开展3100余场群众文化活动,其中包括300多场“主客共享”重点活动,并推出6项暑期文旅促消费措施;福建各地在暑期开展3600多场活动,推出270多项惠民措施,创新打造六大文旅场景、开启五大文旅攻略,以多元业态激活消费潜能,打造文旅消费新矩阵……
纷纷出台的政策也为夏日经济发展添了一把火。浙江出台《“激情浙夏 快乐消费”2025年暑期促消费行动方案》,聚焦文化旅游、体育赛事、夜间经济、餐饮服务、农业休闲等重点领域,密集上演超2000场促消费大戏,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陕西将夜经济作为撬动消费升级的重要支点,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实施意见》,激发消费活力;北京市印发《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其中提到推动“餐饮+”融合发展,支持餐饮进公园、景区、体育场馆等,鼓励打造更多智慧用餐场景……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在政策指引下,蓬勃兴起的夏日经济正以强劲势头为宏观经济复苏注入关键动力,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线上购物、户外体验等丰富选择,更在产业层面催生智能制造、定制化服务等新兴领域,加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塑消费市场格局,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不过,夏日经济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深度挖掘夏日消费潜力需多方协同发力。”业内人士建议,企业应聚焦夏季消费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同时积极拓展消费场景,如举办消暑活动等,以此吸引消费者;政府层面,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高消费意愿,同步加大对农村夏日消费市场的开发力度,改善消费环境,挖掘农村消费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