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特刊丨收复张家口:胜利之光耀山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4 14:45:00    

收复张家口:胜利之光耀山河

■解放军报记者 李 岩

云端瞰山河

“今天我们在这里,不像在别的城市,感到陌生和不安,感到疑虑和恐怖;今天我们在这里,好像在自己的家里,可以自由自在地走着,可以昂首阔步地走着……”

“今天”是何时,“这里”是何乡——1945年8月20日至23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实施攻坚战役。沦陷敌手长达8年的张家口重新成为“人民的城”。

迎着胜利的曙光,从延安的窑洞来到张家口的街巷,诗人艾青饱蘸炽热的情感,写下新时代新生活的礼赞。这样的光明,苦难的中国人等待了太久,牺牲了太多……

时间拨回80年前,这是一个刻在无数中国人骨血里的胜利年份——1945。这一年,世界反法西斯阵营高歌猛进,日本军国主义四面楚歌,走向末路。

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反攻的号角吹遍中华大地。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4日,新华社刊登收复张家口的消息。这是八路军对日伪军大反攻中解放的第一座省会城市。

80年后,当我们再次回看这场胜利,会发现它不仅代表着一场战争的结束,更标志着一个民族全新的开始。

夏秋之交,记者来到这片塞北热土,重温那段胜利岁月,探寻这场胜利给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支军队,带来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以胜利洗刷旧时屈辱,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察哈尔烈士陵园。 聂铭 摄

青山翠柏环绕中,察哈尔革命烈士纪念塔巍然矗立。

仰望着这座高达28米的纪念塔,察哈尔烈士陵园负责人杨永生向记者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这座纪念塔原本是日军侵占张家口后修建的所谓“忠灵塔”,抗战胜利后对其进行部分拆除,现在看到的革命烈士纪念塔是在原塔基础上修建而成的。

侵略者立起的“忠灵塔”,如今成为纪念抗日英烈的“光荣之地”。杨永生感叹道:“这座纪念塔时刻提醒我们,那段屈辱的历史和先辈的牺牲永远不能忘记。”

拾级而上,步入纪念塔正厅,厅中存放着6703名烈士的遗像和骨灰,墙上的每一块砖石都印刻着烈士的姓名和年龄,其中最小的一位年仅13岁。

走进陵园内的晋察冀革命纪念馆,杨永生历数一场场隐入历史深处的战斗——八路军717团在飞狐峪伏击日军,时任团长刘转连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当时二连同两倍于己的敌人搏斗,最后全连只剩下8个人。”在赤城县长嵯山,为掩护地方干部转移,晋察冀军区10团负责阻击的37名勇士纵身跳崖、36人壮烈牺牲……

誓死抗争,只因侵略者给这片土地带来的灾难太过沉重——

在张家口博物馆举办的“红色张垣,抗战烽火”展览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图片——数不清的尸骨堆叠在一起。

讲解员牛蕊介绍说,这是当年因劳累过度或被日军残害致死的矿工尸骨,形成了骇人听闻的“万人坑”。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占领龙烟铁矿的8年中,导致超2.7万人死亡……

穿行于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间,同行的武警张家口支队某中队指导员高岩感叹道:“在这片土地,有着太多饱含屈辱的故事,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罄竹难书。”

日军侵占张家口的8年间,在平西、平北地区实行“并屯”政策,建立“人圈”,制造大片无人区;展柜里的“良民证”,百姓每次进城需要高举过头顶,遇到日军还要鞠躬行礼……沦陷区的百姓在日军眼中如同奴隶一样任由宰割。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察哈尔革命烈士纪念塔四周的展板上,记录着一个个从这片土地走出的英雄和那些不屈抗争的故事。

在赤城,共产党员、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在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时,在山崖上刻下“洗耻”二字。1933年,这支队伍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察东4县,一扫九一八事变以来抗战的沉闷气氛,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在宣化,曾在龙烟铁矿当童工的何金海,为反抗压迫,率领组织起的“红石山游击队”多次袭击日寇,曾一次救出600多名劳工,被晋察冀军区授予“一级民兵战斗英雄”。

在蔚县,曾是点心铺学徒的马宝玉,目睹日军暴行后加入八路军的队伍。1941年,他和战友牺牲在反“扫荡”的战场。后来,人们记住了他们更为响亮的名号——狼牙山五壮士。

在怀来,一位别名“四虎子”的少年,因巧妙掩护区委干部躲过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后来参军入伍的他,牺牲在战场,成为战斗英雄,他的名字叫——董存瑞。

在一封当地青年申请加入八路军的信前,高岩驻足许久,发黄的信纸上依稀能辨认出一句话——“这次参军,我愿为国家献上生命……”

“不知还有多少像这名青年一样的无名英雄,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却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留下。”高岩说。

在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记者注意到一面特别的英烈墙。墙上的烈士有些留下了黑白照片,有些是后人凭记忆手绘的遗像,还有一些烈士的照片只能用一顶八路军军帽代替……

他们的姓名和面容或许会被遗忘,但他们的功绩永世长存!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穿越时空的不屈呐喊,成了国歌里第一句歌词,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

1945年9月2日,当中国代表在日本的投降书上签下名字,《大公报》记者朱启平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难忘……”

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军民共进行各种战役、战斗近20万次,以伤亡3500万人的代价,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人,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如今,我们可以昂首告慰那些未能见证胜利的先烈:旧时的耻辱已经过去,你们用生命筑就的精神长城,已然成为这个民族最坚实的脊梁。

红旗飘扬在这片热土,“大好河山”有了更深刻的意味

许多到张家口的人,都要到市区北端的大境门看看,和城门上“大好河山”4个大字合影留念。它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门”,曾经历了多少兴衰更替。而80年前的那场胜利,让张家口迎来了一面印着镰刀和斧头的红旗。

1945年8月23日,八路军部队从大境门进入张家口。饱经战争创伤的古城热土,就此翻开了新篇。

“党的旗帜,其实很早就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根。”张家口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胡晓芮介绍说,上世纪初,随着京张铁路建成,近代工业发展,张家口工人运动开始兴起。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张家口的第一个基层组织成立,张家口成为我党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党组织较早的城市之一。

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讲解员于晓洋向记者介绍,抗战期间,我党在根据地大力开展党组织建设,各级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发展起来。据《中共张家口地方史》记载,截至1944年6月,仅平西、平北两块根据地党员人数就发展到8703名,为抗战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抗战胜利时,张家口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实际控制下的唯一省会城市。党中央从延安派出大批干部到张家口工作。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张家口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赢得“第二延安”“边区首府”“东方模范城市”等美誉。

“大好河山”有了更深刻的意味。在中共中央号召下,延安等解放区的大批文化艺术工作者奔赴张家口,见证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气息。

作家丁玲深入张家口涿鹿县体验生活,写下被誉为“土改史诗”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再现了那场在党领导下农村的巨大变革。几千年来饱受压迫的人民,从此踏上了光明大道。

1946年8月23日,《晋察冀日报》在名为《张家口解放一周年》的社论中向世界庄严宣布:“张家口已经建设成为一个中外瞩目的、独立和平的、民主繁荣的模范城市。”

“张家口的胜利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能指挥军队夺取城市,也能改造好、管理好、建设好城市。”胡晓芮总结道。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解放区积极开展战后重建,恢复人民正常生活生产秩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在胜利后的巧取豪夺,大发“胜利财”。

在上海,5000多栋敌伪房产被国民党官员以接收名义抢占;在南京,大汉奸周佛海的房屋、黄金、古玩名画落入国民党接收官员的私囊;在广州,最先入城的国民党新一军竟打着接收的幌子抢掠普通百姓,被广州市民怒斥为“新日军”……收复区的民众把当时国民党的接收称为“劫收”。这样“变味”的“胜利”最终使国民党失去了民心。

张家口的崭新面貌和国统区通货膨胀、民不聊生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这让张家口成了国统区人民向往的地方,在华北等地,流传着“天下人心归张垣”的说法。

在张家口博物馆,展出着一份上世纪40年代百姓抄写在储蓄单后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首在平北抗日根据地中创作的歌曲,表达出亿万人民群众的心声,传唱至今。

牛蕊向记者讲起了这首红色歌曲“改词”的故事——1950年,毛泽东听到了这首歌曲,亲自在这首歌的“中国”二字前加了一个“新”字,更加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

参观结束后,胡晓芮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理解:“新中国为什么新?正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这一次,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愿长城之上,和平之火长燃;望山河之间,复兴之路宽阔

“欲把舆图求胜概,张城第一塞垣冲。”2000多年来,许多个朝代在张家口修筑长城。一代又一代的人,一层又一层的长城,述说着人民对于和平安宁的企盼。

80多年前,从冷口到喜峰口,从罗文峪到古北口……长城内外,中国守军同汹汹来犯的日寇展开殊死搏杀。

而今,从大境门登上古长城,向下望去,城墙下游客熙熙攘攘,通往市区的路上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祥和之景。

登上山顶的烽火台,记者的思绪飘向更远的地方:张家口因军事而兴起,也因贸易而繁荣,曾有着“北方丝绸之路”之称的张库大道,就是从脚下的大境门出发。战火纷飞的要塞同时也是贸易往来的枢纽,战争与和平,这是人类文明发展道路上相生相伴的永恒主题。

习主席多次论述“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深刻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纵观当今世界局势,暗流涌动。极右翼势力抬头,民粹主义、极端政治思潮泛起,地缘冲突加剧,单边主义盛行,个别国家开始“筑墙设垒”“脱钩断链”,有的地区则已是战火连绵……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在人们头顶,战争的阴云从未离我们远去。

历史是一面镜子。战争与和平的选择权,从来不属于贫弱的国家。

在张家口博物馆,存放着一本1924年张家口日本领事馆编写的《张家口事情》。书中详细记录了张家口地区的地貌、人文、道路、矿产等重要信息,牛蕊介绍说:“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和计划,由来已久。”

彼时的国民政府,一再选择忍让退缩,甚至打压国内抗日呼声、镇压抗日武装。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寄希望于“国联”来“主持公道”,当时驻国际联盟的中国代表顾维钧痛心地回忆,当他向各国代表逐个求援时,得到的回答令他无地自容:“你们自己都不抵抗,怎么能期望别人替你对付日本?”

历史充分表明,对侵略者采取绥靖主义政策,绝对不能避免战争和制止战争。唯有拥有赢得战争的力量和决心,才能有效地避免战争。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长城之上,既有战争的烽火台,还有和平的瞭望塔。今日的人民军队,时刻枕戈待旦。

长城脚下的一座军营里,陆军某旅“长城中队”官兵,再次吹响荣誉室里的那支军号。1944年,在崇礼与龙关交界的猴儿山,连队的先辈们就是在这支军号的指引下,与日伪军激战,毙敌170余人,被晋察冀军区授予“长城中队”荣誉称号。

“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面对可能随时到来的战争,我们一刻也不能懈怠。”该连指导员黄心宇说,那支冲锋的号角一直在每个官兵心里吹响……

近年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多次在回答中表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恰如长城修建的初衷——抵御外敌,保卫国家。抗战胜利80年来,中国人民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一直并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3年前,这座塞外古城再次聚焦起全世界的目光,只不过这次,辉映长城的不再是战争的烽火,而是奥林匹克的和平圣火。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向世界发出了和平的宣言——一起向未来。如今,我们共同铭记胜利,正是为了更好地携手开创未来。

愿长城之上,和平之火长燃,望山河之间,复兴之路宽阔。

素材支持:刘 钰、周 涛、安 翔、王明聪

融媒文案:李禹墨

视频拍摄:远宝玉

视频剪辑:张文棋

技术支持:戴 斌、孙 浩

融媒推广:赵振学、王泽皓

刊头设计:方 汉、杨 磊、扈 硕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