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暴雨洪水搏斗的生死营救——记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消防救援站党支部
山洪汹涌,暴雨突袭,一起起警情接连传来。电话那头,村民们焦急地呼救;电话这头,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消防救援站党支部迅速集结救援力量,紧急组建党员突击队,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争分夺秒奔赴现场。
7月26日至29日,北京市密云区遭遇罕见强降雨。一夜之间,多个乡镇被洪水围困。其中,距离太师屯镇政府一街之隔的葡萄园村,地势低洼,河水倒灌,全村500多人受灾。
“大雨还在下,水涨得太快,片刻不能等。”太师屯消防救援站指导员牛蕴斐说,村口洪水已齐腰深,水流极快,救援舟艇被冲得无法前行。“我们坐在铲车铲斗上,艰难迈进。”

7月28日,消防救援人员在葡萄园村主路利用铲车转移受灾群众。(密云消防供图)
眼前的情况万分危急:屋顶、阳台上站满等待救援的村民,有人挥手,有人大喊,脸上满是惊恐和无助,而屋子里是否有人员被困等情况,一时难以掌握。
牛蕴斐立即组织被困人员登上铲车铲斗,快速转运到安全区域。同时,他向老乡打听老人或儿童被困情况,带领几名党员和骨干队员向更危险的地方挺进。
在一处房屋前,同行的入党积极分子、太师屯消防救援站通信保障班班长王博翻过围墙,跳入深不见底的洪水,顶着暴雨和激流向房屋靠近,将多名被困村民拉上救援铲车。
“抓紧我,不要松手。”在被困的老人家中,党员消防员黄添伟利用救生衣的浮力仰躺并紧贴着水面,用身体做“担架”让老人平躺在自己身上。他咬紧牙关,用手划水、用胸托举,一寸一寸地往外移动,身后同伴拉着保护绳,与其协力推进。
用这种方式,黄添伟与同事先后营救出5名被困老人。黄添伟的身下是冰冷的洪水,身上却是生命的重量。在这场与洪水的赛跑中,他与同事们一次次进行着顽强的生命接力。
在营救被困屋顶的张亚丽(化名)时,救援队成员一遍遍大声呼喊让她上铲车,但她待在原地不肯离开,焦急地望向不远处平房顶上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
“出来挪个车的功夫,水突然就漫上来,人回不去,只好爬到邻居家屋顶。如果先走了,女儿看不到我会害怕。”听着这番话,几名救援队员眼眶发红。
牛蕴斐快速说道:“我们是专业的消防救援员,您先走,我们马上就去救您的孩子。”在反复劝说下,这位母亲哽咽着点点头,但嘴里还在念叨:“快点救她……”
“好的!请放心。”牛蕴斐的回答铿锵有力。随后救援人员克服困难来到小女孩身边,将她安全转移。
“还有人吗?”“不要怕,我们来救你了”……每一声回应,每一次转移,都是消防救援人员在与暴雨洪水斗争,拼命去守护村民的生命安全。

7月28日,消防救援人员在葡萄园村路口营救一名被困在三轮车里的群众。(密云消防供图)
一辆辆铲车驰援而来,消防员们开展“拉网式”排查搜救,他们用铲车铲斗,将被困村民安全转移,最终成功救助166人。
在这轮暴雨救援中,太师屯消防救援站党支部将党员业务骨干分配到各个救援车组,冲锋在前、勇挑重担。
为搜寻干峪沟村的失联人员,太师屯消防救援站党支部党员突击队的队员们在损毁严重、崎岖难行的山路上,冒雨负重徒步18公里抵达目的地,途中遇到待转移群众时,他们利用救援绳索帮助群众成功渡过15米宽的大河,转移至安全地带;面对水量暴涨、仙居谷景区唯一通道被水流冲断,多名游客被困,队员们用绳索固定身体,渡过湍急水流,将游客全部安全转移……
“太师屯消防站党支部共有48名指战员,平均年龄仅26岁,其中党员17人。”牛蕴斐说,党支部平时特别注重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开展党性教育、实战化培训等提升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本领,无论是在火灾救援现场,还是在防汛救灾一线,党员们都冲在前、作表率,真正做到关键时候靠得住、顶得上。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救援车组就是一个拳头。”北京市密云区消防救援支队政委王立表示,在本轮抗洪抢险中,密云消防已安全转移2000多名被困群众。
“这次灾害中,我们有包括党员在内的14名消防救援人员家中也同样受灾,但大家始终坚守救援一线,舍小家为大家,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王立说,“正是这份把他人安危放在前头的选择与担当,让每一次挺身而出的救援有了温度,也让风雨里的守护更加充满力量。”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