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防的风里,藏着我与父亲两代军人光荣而自豪的传承……
荣光如炬
■徐浩翔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常翻看当兵时的老照片。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轻轻打开相册,像是打开了时光的闸门。
相册里有一张照片,是父亲身着军装,身姿挺拔地站在连绵群山前的场景。他的眼神锐利,透着无畏与坚毅。
父亲时常给我讲起那些往事。30年前的滇南雨季,天空被乌云压得很低,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一座吊脚楼里,突然枪声响起。“庞如宝踹开门时,毒贩的子弹已经上膛……”父亲回忆着,声音有些颤抖。他那位战友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6岁。父亲每每说起这件往事,眼眶都会泛红,背挺得更加笔直。
那年,我考上了云南艺术学院。巧的是,得知我考上大学的当晚,父亲有一场时隔25年的战友聚会,我便跟着他一同前往。火锅店的白炽灯明晃晃的,照得满墙的军装合影格外清晰。父亲和老战友围坐在一起,肆意畅快地嚼着辣椒,热辣的氛围弥漫整个房间。当一位叔叔讲起副中队长庞如宝的英雄事迹时,几个年过半百的男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相拥而泣……我看到,父亲含着泪扭头望向窗外。车水马龙的街道上,霓虹灯闪烁,光芒在他的瞳孔里碎成一片璀璨的星河。那一刻,我发现,无论时光如何飞逝,这些老兵对军营的感情永远深沉。我在心底暗暗发誓:我要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军人。
大一那年,我参军入伍。父亲邀请老战友们来参加我的“饯行宴”。那晚,气氛热闹非凡。叔叔们争着传授我各种“军旅秘籍”,父亲默默坐在一旁,剥着盐水花生,把一颗颗洁白的果仁仔细地垒成小塔,再轻轻推向我。离席前,他一反席间的温和,掷地有声地说:“军人的意志要比钢强。”
我来到西南边防时,天气热得仿佛要把一切融化,钢盔像烙铁一样烫。有一次,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我据枪2个小时,汗水不停地流。父亲的信一直被我放在口袋里,时间久了,汗渍把信纸洇得发黄。信里,父亲写道:“好兵要当钢钉,越捶打,越要钉进坚硬的石缝里。”
新兵连第一次实弹射击,我趴在滚烫的碎石地上。子弹出膛的瞬间,后坐力震得我锁骨发麻,远处的10环靶心却绽开了“微笑”。那晚,我紧紧攥着“优秀射手”奖状,笑着进入了梦乡。
不久前,我和父亲视频通话。他兴奋地告诉我,他被昆明市推荐参加“全国最美志愿者”的评选活动。从2017年起,他累计组织“红色义诊活动”2000余次,为数万名群众开展健康服务。镜头扫过义诊车后备箱,急救包与血压计并排摆放着。30年过去了,父亲完成了一场特殊的“使命交接”:从缉毒现场到义诊山路,他冲锋向前的姿态从未改变。
后来,在一处界碑旁,我手持钢枪望向远方。边防的风呼啸着掠过耳际,我似乎听到了我们两代军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知道,这是我与父亲光荣而自豪的传承。
(本文刊于2025年4月27日《解放军报》“生活周刊”版)
编辑:王捷
主编:张诗梦
来源:解放军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