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中小企业账期 让资金流动“活”起来
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
东莞以制造业立市,当你走在一个不起眼的街道时,不要被两边略显陈旧的大门和厂房所“迷惑”,一条不到两公里长的马路,可能挨着三四家年收入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的上市公司。这里是中国制造业进化升级的缩影,也是观察中国出口韧性的重要窗口。
本次走访企业的时间点很“凑巧”,刚好横跨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前后。在与多家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负责人访谈的过程中,尽管关税风暴对企业的影响是绕不开的话题,但大家普遍较为淡定地表示有预期也有应对之道。再多变严峻的国际经贸环境也阻挡不了中国企业家寻求突围破局的坚韧与决心,在感叹赚钱难度变大之余,他们更多是“向内求”——做好自己的事,想方设法提升产品竞争力。
企业向内求虽是市场经济下“无形之手”发挥作用的一种自发调整,但“有形之手”可在行业困难之际发挥更大积极作用,帮助解决行业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此次走访过程中,不少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反映账期过长。以汽车行业为例,国内一些车企对上游供货商通过签发票据、信用凭证等非现金付款方式,可将供货商的应收账款账期拉长到9个月左右。
“超长待机”的账期再叠加不断压价,会恶化产业链“连环欠”,加剧中小企业现金流的脆弱性,社会资金流动不畅,也影响财政货币等逆周期调节政策的传导效果。近些年国内一些快速崛起的企业尽管处在扩张上升期,但从大到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强的表现是多维的,不仅仅是产品强,也包括对行业生态、商业秩序的积极引领。
“有形之手”通过定规范、通堵点可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保障中小企业合法权益,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抓生产、寻商机。国务院公布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将于6月1日起施行。《条例》坚持问题导向,规范支付行为,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相信随着《条例》的正式施行,以及处于产业链强势地位的大企业主动担当作为,社会资金流动会更活跃,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也会更有保障。
不管未来国际局势有何曲折波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世界人民的朴素愿望和共同期待。当我们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转变政府职能提供优质、高效的产业支持和公共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就能与市场主体一道迸发出百业竞发、生生不息的强大合力,推动世界共享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