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口酸汤有故事!《人民日报》:贵州酸汤从独特风味发展成特色产业
5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贵州酸汤从独特风味发展成特色产业 这口酸汤有故事(神州看点·一方水土一方味)》,关注3位贵州酸汤产业从业者与酸汤的故事。具体报道如下:

一方水土一方味。每一道人间风味,都是自然气候、历史积淀与人文精神的交融之作,承载着地域基因,凝聚着乡土记忆。这些特色鲜明的味觉密码,在乡村全面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带动下,用创新赋能传承,以产业带动发展。
今日起,“神州看点”栏目推出系列报道“一方水土一方味”,和大家一起品味一方风味,呈现特色风味在时代脉动中更醇厚的底色、更富有活力的发展篇章。
——编者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酸汤,不仅是美食,更体现着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过去,这里交通不便,食盐匮乏,当地群众用酸来调味、保存食物,“以酸代盐、以酸补盐”的传统由此而生,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现在,酸汤正从家庭走向市场、从本土迈向世界。2024年,黔东南州酸汤产业总产值突破25亿元,1600余家酸汤餐饮门店覆盖62个城市。
从独特风味到特色产业,3位贵州酸汤产业从业者,正用不同方式书写着自己与酸汤的故事。
“酸汤鱼的魅力,来自天然食材和纯正的制作技艺”
在黔东南州凯里市,最早以酸汤鱼为主营菜品的餐饮店,是“亮欢寨”;在贵州酸汤领域,一位绕不开的人物,正是餐饮品牌“亮欢寨”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笃琴。
吴笃琴出生在凯里市炉山镇一个苗族村寨。那时,酸汤鱼在苗家是最普通的家常菜。
1986年,吴笃琴和爱人开始在凯里城郊的集市上“摆摊儿”,“我们那时做的酸汤鱼薄利多销,顾客吃了都觉得味道好,渐渐有了名气。”吴笃琴说。
吴笃琴意识到,酸汤这道传统美食蕴藏着巨大潜力,她在2002年注册“亮欢寨”品牌。
“酸汤鱼的魅力,来自天然食材和纯正的制作技艺。”吴笃琴说,无论是自家酿制酸汤,还是工厂批量生产,她一直坚守和传承传统发酵工艺。
如今,凯里红酸汤底料已成为我国知名特色火锅底料,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无论是给客人接风,还是为即将远行的亲朋饯行,抑或是好友相聚,酸汤鱼已成为贵州人餐桌的必备佳肴。

“保证口味稳定的同时,利用现代科技,可以实现高效生产”
2013年,“凯里红酸汤”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酸汤,从“好不好吃,全凭阿妈的手艺”的家庭味道,进入产业升级发展的快车道。
1982年出生的白坐腾,本是医学专业出身。2017年,他瞅准凯里酸汤产业发展的好时机,回到家乡黔东南州雷山县注册成立贵州雷山老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酸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米酸汤、红酸汤、豆酸汤、鱼酱酸等多个种类,其中,鱼酱酸别具一格。
白坐腾把创业切入点锁定鱼酱——苗族传统烹调佳品,具有酸、甜、咸、香的风味。他在家传鱼酱酿制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创制“老腾鱼酱酸”。“传统发酵工艺是根本,保证口味稳定的同时,利用现代科技,可以实现高效生产。”白坐腾说。
2021年,公司入驻雷山县乌开工业园区,“鱼酱酸煮牛肉”“鱼酱酸煮鱼”等菜品深受市场欢迎。2024年,“老腾鱼酱酸”与一家火锅连锁品牌达成合作,独具雷山味道的鱼酱酸汤火锅在该品牌1300多家门店上线。
酸汤产业也给乡村、农户带来致富机遇。鱼酱酸在雷山县实现规模化生产,农户参与鱼酱酸原料的种植、加工,形成产业链。
黔东南州形成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酸汤产品品牌,随着凯里酸汤特色食品产业园、凯里酸汤产业孵化基地等建成,日趋完善的酸汤产业链和产业新业态正加速形成。

“传承,就在这一碗会‘呼吸’的酸汤里”
凯里酸汤现在有了名气,可曾经,在外游子想找到正宗的家乡味道却很难。“以前在外读书,很难在当地找到正宗的酸汤火锅。”凯里牛角苗酸汤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彩云说。
一次闲聊,父亲对潘彩云说:“找不到,何不自己去做?”潘彩云豁然开朗,回到黔东南州创立了自己的酸汤品牌,又在深圳开了品牌直营店,“每当我向顾客介绍酸汤的传统工艺,被他们点赞,都让我更确信——传承,就在这一碗会‘呼吸’的酸汤里。”潘彩云说。
当下,潘彩云正忙于酸汤火锅连锁店的运营和酸汤食品工业化生产的筹备。“我们正在规划建设酸汤食品加工厂,未来将生产白酸汤、复合型酸汤火锅底料等产品。”潘彩云说,以后将通过拓展市场渠道,在社交平台推广酸汤的历史文化、烹饪方法,开设品牌体验店等,推广相关产业。
“希望围绕‘餐饮+食品工业’,让凯里酸汤成为更响亮的品牌,让全球消费者都能品尝到这一独特的‘中国味道’。”潘彩云说。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 杨羽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