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系 中国自主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主线和核心关键词,是一个极具主体性、自主性、原创性、标识性的概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原创性贡献。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创新充分体现了主体自觉和原创能力的统一。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主题和统领。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主题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话语叙事和理论建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重大使命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是主体性、原创性、体系化、学理化。
■ 从“化中国”到“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主线和核心关键词,是一个极具主体性、自主性、原创性、标识性的概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原创性贡献。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创新充分体现了主体自觉和原创能力的统一。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的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要概念和命题,强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要“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标志,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我们党最重要最根本的思想方法、认识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集中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成果,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精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六个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传承发展和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原创性贡献和原理性成果,彰显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宏阔视野、理论自觉、文化自信、历史主动和深邃思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坚持“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科学理论,是引领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弘扬了中国精神,充分体现了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为时代标识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 “两个结合”是中国化的体系化推进
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自觉更为主动地推进“两个结合”。关于“两个结合”的整体性阐释、体系化建构、学理化表达、原创性贡献,集中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体系化学理化。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深刻诠释了“两个结合”,是“两个结合”的典范。
“两个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一“深刻认识到”既是百年感悟,也是时代要求,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
“两个结合”是原创性的。过去“第二个结合”是蕴含同时也是从属于“第一个结合”的,现在把它抽出来从而丰富发展为“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两个结合’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创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研究视域,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意涵。
“两个结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彼此契合和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纵深,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打开了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巩固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
“两个结合”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在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文明更新,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造,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文化进步,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更为宽广的文明维度。
“两个结合”标注了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新高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路径和基本要求,体现了对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刻认知。
■ 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任务和时代要求。为此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回答时代之问。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错综复杂、风云变幻,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历史又一次来到了十字路口。必须保持战略清醒,善于化危为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在应对百年变局,实现民族复兴,回答时代之问中体现理论原创性、精神独立性、文化主体性。
二是立足中国实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期的战略主动,必须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除形式主义的顽疾,激发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引领。我们要立足中国实际,植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就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突破西方话语霸权,让世界知道“现代化的中国”“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
三是强化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实践发展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新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守正创新,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造,提出了诸多亟待回答和解决的理论问题与实践课题,要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个总题目,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问题的研究,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四是推进理论创新。恩格斯说过,“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新的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经受检验,加以修正和补充的。离开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抽象地谈论马克思主义,只能导致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标识性概念、引导性范畴和原理性成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指导,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统筹:鲁珊 制图:张莉)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