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荆江评论:在创新中发展 “三维活化”照亮荆州非遗复兴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10:33:00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张卫平)当马山民歌的悠扬调子,从校园教室里飘出,当楚绣的凤鸟纹样跃上现代发饰,当郢城泥陶的窑火点燃乡村旅游热潮之时,荆州这座承载着楚文化千年基因的古都,正以一场非遗的“三维活化”实践,打破传统与现代的壁垒,让沉睡的文化遗产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荆州区非遗保护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系统性的“活化”思维,即以守正固本为根,以创新融合为翼,以赋能惠民为果。这三重维度相互支撑,共同构建了一个可持续的文化传承生态系统。

守正固本,是活化的根基。面对马山民歌“人亡艺绝”的传承危机,荆州区没有选择简单博物馆式的保存,而是深入推进的“非遗进校园”工程,让马山民歌走进校园、融入课堂。当孩子们清脆的歌声唱响《喇叭调》时,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基因的播种。近年来,他们在八所中小学培养了600多名“小小传唱人”。非遗“从娃娃抓起”,从根本上解决了传承的断层问题,使民俗文化的命脉得以活化和延续。

创新融合,是活化的引擎。在荆州区,非遗不再是被封存的“文物”,而是可佩戴、可使用、可传播的生活元素。被誉为“荆州刺绣的活字典”的民间刺绣传承人汪宣珍,在开展线下培训的同时,还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刺绣过程,单场观看量经常达到一两万人次。其女李辰婷作为新一代传承人,既深研传统纹样,又融入现代审美,以“楚地有礼”为理念,将楚绣元素巧妙运用于发饰、服饰和家居用品,推动了非遗产品走进人们日常生活。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融合,而是对传统文化内核的深度理解后的现代转译。

赋能惠民,是活化的落脚点。当非遗成为“促进共富的活资产”,保护便不再是政府的单向投入,而是形成了多方受益的良性循环。郢城泥陶带动乡村旅游增收,楚绣、汉绣和民间刺绣帮助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皮条鳝鱼、荆州鱼糕等非遗美食持续吸引游客。荆州区深化“保护——创新——赋能”的模式,加快建设集传承、创作、销售、体验于一体的非遗综合体,推动非遗从“被保护”走向“可持续”,从“活起来”迈向“火起来”,让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了同频共振。

荆州区的非遗传承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文化遗产的真正生命力,不在于被小心翼翼地供奉,而在于融入时代的浪潮,成为生活的一个部分。楚文化之所以能穿越三千年时空至今熠熠生辉,正是因为它始终在与时俱进地融入每个时代的生活。今天的“三维活化”,正是这种文化精神的当代体现。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完全有能力在当代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传承创新中绽放新的光芒。荆州市“活化楚都”的文化润城工程,其意义远超非遗保护的本身。它正在重塑荆州的文化身份,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荆州样本”,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动能。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如此水乳交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成功的文化保护实践,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

期待荆州区非遗文化的活化探索,能为全市各地提供可供借鉴的路径与样本,让更多的文化遗产在活化中重生,在创新中发展,最终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文旅产业升级、丰富人民生活的宝贵资源。

编辑: 袁超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