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品读10首经典诗词 ,传承家国情怀,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8 09:48:51    

江山自古就是无数文人骚客挥洒豪情的最好载体。难以掩饰的家国情怀、回望故土的无限怜爱,这一切都戳中了诗人内心最柔弱的部分。

在舜和禹的身上看到美德,在越王勾践身上学到隐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贤,在汨罗江畔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在乌江之畔,记取项羽的英勇也反思他的败亡。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山河是地理风物,也是人生意趣,更是家国情怀。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大诗人陆游,才情雄富,一生诗歌近万篇,他写得最多的是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志。可以说陆游的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的精神,就是执着追求理想信念的精神。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词从来就不局限在诗人一方小小的书斋里,它更包含着心忧家国 ,胸怀天下的一分情怀 ,它可以是“厚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满腔赤诚 它也可以是“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定信念。

什么才叫燃,什么才叫将士,什么才叫戎马沙场,什么才叫家国情怀?

文人墨客从金戈铁马到琴棋书画,从大漠孤烟到水墨江南,从忠肝义胆到千里婵娟。可以说一首首的诗词歌赋,让我们感受到了炎黄子孙的家国情怀。

历史的风雨尽管浩瀚汹涌,不能冲淡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岁月的河流尽管绵长蜿蜒,无法流走人们对英雄的怀念。

他们光辉的爱国形象,崇高的民族精神,气吞山河的言辞,可歌可泣的壮举……无不令我敬佩不已。

爱国是个崇高的字眼,顾名思义,爱国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爱国志士。

“江山留胜迹,岁月无穷变。”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骄傲与梦想。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们以诗人的情怀,传承爱国主义的火炬,照亮民族复兴的道路。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每一个为祖国献身的英雄,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丰碑。

屈原在郢都被攻破后,万念俱灰,高吟,愤然投江。范仲淹被贬后,发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长叹。而林则徐在被流放后,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心声......

0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宋代 · 陆游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河、五千仞岳:对中原大好河山的遥望、思念和赞叹。 胡尘:指金邦的统治。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这个“秋夜”,老诗人彻夜未眠,所以“将晓”即天还未亮就“出篱门”了。为什么?他要望中原,他惦念着“南望王师”的遗民,他有一颗未死的爱国心。

公元1192年,68岁的陆游早已罢官归乡,然而闲适的田园生活却不能令陆游感到平静,他仍旧为尚未收复的山河而忧虑,于是在凉风渐至的初秋,倍感烦闷难以入睡,索性在破晓之际,外出散心,提笔抒怀

这首诗描绘沦于金人手中的壮丽河山和沦陷区人民的痛苦,及盼望朝廷军队来收复失地的复杂心情。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诗人。陆游的诗词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著有《剑南诗稿》传世。

在文学方面,陆游的诗词成就尤其显著,“六十年间万首诗”,这是陆游对自身创作的总结。
据记载,陆游仅世存的诗就有9300多首,如果再加上那些没有被保存下来的,数量会更加可观。

02

《送人赴安西》

唐·岑参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他鼓励友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思念家乡之情。这种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是一种动人煽情的情感,体现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

03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而出,震撼人心。最后两句,作者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03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近现代·秋瑾《对酒》

秋瑾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值得纪念以及缅怀的一位女英雄、女诗人,秋瑾人生经历可以说相当感人,而她的英名也被世人所牢记。

秋瑾:自幼心怀抱负,习文练武,反对封建礼教,倡导妇女解放,号称“鉴湖女侠”,与男儿“竞雄”。她的“对酒”诗:“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铿锵有力的诗句,吐露她决心舍身成仁的革命意志。

1904年秋瑾摆脱封建家庭桎梏,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参加反清革命活动,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写诗明志:“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1907年回国与仁人志士徐锡麟成立“光复会”,组织“光复军”,准备在浙江、安徽起义,不幸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凌晨在浙江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时年仅32岁。

04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

清朝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边塞诗实属不易。此诗借古抒情,通过古代将士英勇征战、为国捐躯的典故,抒发诗人无畏生死、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

徐锡麟诗作不多,这首《出塞》通过拟写出征者的豪壮心情,表达了作者坚强的战斗决心和为革命捐躯、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唐代边塞诗的风格,具有豪迈雄浑的特色。开头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出关外。这里用一个“环”字,期望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革命事业捐躯,死得其所,又“何须马革裹尸还”呢?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这首《出塞》因为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而成为近代边塞诗的名篇。

04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亡祸,磨灭成尘埃。

——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十五》

陈子昂之所以能成为后代知识分子所推崇的“偶像”,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着为民请命的勇气,更是因为有着不畏强权的风骨。郦波在《舍得智慧人物 》中感叹:“作为一个臣子,尤其你在这个位置上,一般人都是很谨慎的,他的《感遇》诗,就敢于直面现实,这就叫风骨。”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兼济天下的精神,正是陈子昂风骨的最好诠释。

陈子昂一生仕途不畅,郁郁不得志,但他在文学方面很有建树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被后世誉为“诗骨”。

他在“初唐四杰”的基础上,彻底摆脱了齐梁颓靡诗风的影响和束缚,以风雅之音,开唐代诗文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先河,奠定了唐诗波澜壮阔的万千气象。

白居易将其与杜甫并列,称“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韩愈则认为,“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也就是说,唐代诗歌的繁荣昌盛,是从陈子昂开始的,他是当之无愧的“唐之诗祖”。

05

《即事》

明 ·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夏完淳,明末著名的爱国英雄,华夏五千年以来最年轻的先烈(17岁)。夏完淳有许多爱国佳作,最令人忧伤的应该是那句别云间里面的“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而另外一首《即事》诗则风格迥然不同,其中这句“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豪气冲天,令人振奋。

06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近现代·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1942年元旦,近代诗人董必武老前辈,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庆祝元旦时,用柳亚子怀人诗的原韵,即兴口占了一首七律。

该诗体现了诗人伟大的革命豪情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表达了诗人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以及怀念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今天读来仍感到心潮澎湃!

07

《三闾祠》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此诗作于公元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诗人虽已逾而立之年,只是一介书生,却毅然应贵州巡抚杨雍建之招,入其幕府,参与平定“三藩之乱”。此诗就是查慎行随军入黔,途径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做。

这首七律写得沉郁而清幽,既表现了屈原的悲愤也抒发了作者的哀深情。通观全篇,开头以写景生发,触起遐思由作者眼中屈原祠的冷落,自然地引入对屈原平生遭际命运的慨叹。中间两联论事,笔力曲折,言议透辟,而不乏情韵。末二句则与首联相呼应,对眼前景物忽发奇思,设想吟魂犹在,徜徉沅湘。由此见出作者情意之真切运思之灵妙。

08

《书愤五首·其一》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09

《南乡子·不用问田园》

[近代] 陈洵

不用问田园,十载归来故旧欢。一笑从知春有意,篱边,三两余花向我妍。

哀乐信无端,但觉吾心此处安。谁分去来乡国事,凄然,曾是承平两少年。

1929年作者自广州归新会潮连家乡,在富岗村好友区菶吾叫西园的宅院相聚而写下此名作。
区菶吾即区达名,字实甫,新会潮连富岗村人,举人出身,曾跟进士父亲区云汉在京居住,交游广阔。其在家乡的宅院叫“西园”,区达名也是潮连有名的藏书家,《潮连乡志》形容“西园图书森列”。

此词抒写久别重返家乡时的悲欢心情。真挚动人,极有情味。上片写老大还乡,他与昔日少年好友欢聚之乐。下片写俯仰今昔的心情,当年作者与区达名均为少年,家乡尚是承平之世。而今重见,则世事日非,不禁为之凄然。
陈洵(1870——1942年),新会潮连芝山村人,秀才。民国1929年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海绡词》等书。在潮连文人中,以文章最著者为陈洵了。

10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王维【唐】

天官动将星,汉上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这首诗是歌颂赵都督舍身报效朝廷的武勇精神。诗中首先点明,在柳条发青的季节,契丹叛乱,边地军情紧急。接着写赵都督受命统帅三军,出井陉,赴代州讨伐叛军。三四两联颂扬赵的英雄气概,说他把驰骋沙场,为国捐躯,建功立业当做最高的理想,而不愿学书生之辈,老死一经之中。诗人把个人积极进取同卫国事业结合起来,给人一种鼓舞的力量。


11

《塞上曲二首》
唐·戴叔伦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愿将此身报效国家,又何须活着回来呢?这是多少军民的泣血之语,正是因为有了先辈们的视死如归,才有了后来的胜利。